不能得諾獎吧?諾獎一般都是量子物理、天體物理、場論等。
從受壓膨脹、受拉收縮出發(fā),中某大學丁某興教授團隊創(chuàng)立的損傷比強度理論,解決了200多年來的世界性難題點贊。這是繼1807年提出的彈性模量參數(shù)、1829年提出的泊松比參數(shù)之后的第三個基本參數(shù),實現(xiàn)對脆性與塑性的統(tǒng)一解釋。這是有了可以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基本物理量綱。
這個研究成果,對于土力學,特別是基礎的持力層破壞,有了顛覆性的提升和認識。
認為重力作用下不同深度的地殼巖石分別處于彈脆性、彈塑性和塑性流動等三個階段狀態(tài)。彈塑性和塑性流動,導致耗能,使得巖石內(nèi)部溫度增加。
還以為有人把哥德巴赫猜想給解決了。實際上,可以被認為是原創(chuàng)性力學理論的普通力學中推導的一些公式,也許根本評不了諾貝爾獎吧?
對地震研究借鑒意義,“損傷比”或許對存量建筑的改造利用更具價值。損傷比參數(shù)的發(fā)現(xiàn)能否使得混凝土結構物的疲勞破壞計算變得更加簡單?
如果基于損失比的損傷比強度理論能夠在指導具體工程實踐時使很多科學問題工程難題迎刃而解,如果實踐證明真的像泊松比系數(shù)、彈性模量系數(shù)那樣有效的話,被評為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不是妥妥的嗎?即使一般不評一等獎,至少被評為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沒問題吧?